首页 / 大学 / 知识讲义

金融科技:讨好用户之前,先打理好自己

融宝互联 时间:2019-07-10 14:38:33 阅读:529

最近,金融科技的风向吹得有些不太对,有些盲目,有些不安分,风中还会飘着些奇怪的味道。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的话说,“有些机构违背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初心”。

原以为几年前一路高歌猛进,草莽起家的网贷平台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清洗后,2019年应该会消停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网贷退出的进度条越拉越长,似乎远未到达尽头。

有些人这时才开始明白,原来科技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没有金融素养,对金融没有敬畏之心的金融科技就做不好服务民生的事情,甚至养活不了自己。继续发展下去可不就要开始做一些“做不得”的事情了么?

初心不再。

讨好用户之前,先打理好自己

银行在本质上是一种经营风险的企业,基本要求是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在多数情况下,银行的信用是高于一般企业机构的。除了国家信用背书外,在人们的朴实的认知里认为,银行比较保险,风险较低。

所以,金融科技进入银行,首先捍卫的是自己的信用,优先解决的是风险问题,其次才是服务大众的能力问题。

早几年,在一些人的眼里看来,银行在服务能力上是大不如那些网贷机构的。但后来,我们知道,出问题的往往就是这些快节奏的网贷机构。

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银行开门做生意,服务好客户,方便大众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金融科技降低自己的经营风险,信用在先,然后才能开着门来做生意。

从风控的角度来看,银行如果在做好科技武装之前就贸然出击,无疑是危险的。

科技创新是一个考究风险管理能力的送命题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模仿+微创新模式被认可。因为这种模式的风险较小,而大胆创新往往都是高难度动作,一不小心就做了一套“送命题”。几番风雨,几场“战争”,互联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格局。

2019年,开放银行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金融科技创新话题,但在银行如何开放,以及技术如何创新的路上,银行们似乎走得并不顺利。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近日就在国际货币论坛的金融科技分论坛上表示,开放银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稳定、明晰的模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国际上看,英国、欧洲等国和地区的开放银行以输出客户数据为主要服务内容。

开放银行就是开放接口和数据吗?肯定不是。那应该是什么呢?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似乎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向。他认为,银行业务本身不是一个天然的高频场景,用户现在不想去银行网点,连用银行的APP都觉得费劲。银行业应该顺着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去做场景的延伸,逼迫自己走向场景。

但在处理诸如数据输出和场景对接的问题之前,银行的金融科技考卷是全国统一的,大致的问题基本一致。比如,体制风险,业务风险,技术改造风险,人才结构风险等等。

金融科技本该优先解决银行们的这些问题

体制风险。银行是个胖子,这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概是瘦不下来的。这说的是银行的体制机构庞大复杂。银行需要思考的是,诸如金融云在内的金融科技能否让银行内的大数据进行整体梳理,让各部门的数据共享起来,让行政流程快捷,让银行做一个灵活的胖子?

业务风险。银行网点已经是低频场景。这会衍生出哪些风险问题?线下是否转到了线上?线上是否有条件做高频的业务服务呈现呢?用科技能否控制成本,能否控制风险的角度去考量。

技术改造风险。什么样的技术是银行需要的?什么样的技术是安全的?用了新技术以后是降低了自己风险还是增高了?这些问题都很要命。

人才结构风险。具备金融素养的科技人才,以及具备科技能力的金融人才已经步入银行高薪阶层。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构,不至于掉队,又不至于让银行在追赶金融科技大趋势上迷失方向。

总之,银行在对待金融科技的问题上,优先解决的问题或许不再客户端,而在自己身上。在保证服务好用户的前提下,把控好自己的风险,至关重要。

毕竟,其他机构经营一般商品,而银行经营着风险,管理着社会的财富。

评论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全部评论总共{{comment.total}}条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item.c_Content}}

    {{item.c_ReplyCount}}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没有更多了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