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 / 知识讲义

「围剿」现金贷

融宝互联 时间:2019-07-25 11:33:57 阅读:740

最近,现金贷的整治再度加码。

多家媒体报道,近期监管部门要求各财险公司立即全面组织排查与现金贷、网贷平台合作开展意外险的情况,并从即日起停止上述相关业务。

这道监管命令虽然是下发给各个财险公司,但受到最大冲击的还是与之合作的现金贷及网贷平台。因为,这意味着,一条变相提高贷款利率、增加收益的路径被彻底斩断。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现金贷行业的情况,整治升级一直是主旋律。从对涉及现金贷产品公司的监管,逐渐扩大至行业全链条的整治,包括资金方、支付通道、第三方风控和催收公司等等。

我在之前「现金贷不死」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这是一个由市场需求催生的行业,而且不像P2P一样涉及非法吸存等问题,影响该行业的关键其实在于资金端——持牌机构是否愿意展开合作、供给资金,以及平台能否在不踩利率红线的情况下持续经营。

所以,无论是搭售保险产品、还是现金贷平台的种种变形和商业模式「升级」,本质上都是一种「求生」的策略,即在竭力满足持牌机构对于监管合规要求的同时,保证平台的盈利空间。

但是如果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各种「套路」都逐一被狙击,那么摆在现金贷平台(泛指所有涉及现金贷业务的平台)面前的情况便更加紧迫:

「不踩利率红线」的策略对于大部分平台并不可行,这与他们所服务的客群质量有关,低利率叠加高风险无异于是一种自杀式行为;而一旦尝试突破监管的限制,平台就很可能被审慎的资金方抛弃。

1

之前和一个专门做这类保险产品的从业者有过交流,「现金贷+意外险」确实是过去几年行业里大家非常熟悉的「套路」,而且是一个「双赢」的好生意。

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在现金贷平台申请贷款的同时,会默认甚至强制购买一份保险,这笔钱在给到保险公司之后会以返佣的形式回到现金贷平台的手中,保险公司可能会分得一部分收入,但是比例极低。

从现金贷平台的角度来说,由于借款利率被严格限制,平台的利润被压缩,而高额的保险返佣正好填补了这部分缺口。拆开来看,购买意外险+返佣,以及现金贷产品的利率都符合监管的要求。 

而对于中小型财险公司,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由于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多一项收入当然好,况且赔付的概率极低——大部分借款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借钱的同时还买了保险,往往到还款时才发觉,对于借款人而言也只是徒增成本而已。

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市场上至少有10家保险公司与各类平台合作此类业务,这还没算上那些未公开的公司。而利用这种「套路」贴补收入的现金贷、P2P等平台就更多了,其中也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头部公司。

以开展此类合作较多的易安保险为例,其在官网披露的「合作第三方网络平台清单」中,趣店的名字赫然在列,另外分众传媒旗下「还呗」(上海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蓝领贷APP、小黑鱼等也在其中,合作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意健险」。

事实上,除了捆绑保险产品之外,现金贷平台还有各种花样翻新的「套路」操作,比如收取会员费,或者捆绑电商销售、以及回租模式等。其本质目的都是一样,当明面上的利率被设上限之后,通过其他名目提高借款人的借款成本,进而增加平台收入。

究其根源,是现金贷商业模式的问题,没有高利率(超出36%的红线)支撑的现金贷平台(特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的短期、小额的贷款)真的能活下去么?

前几天,微粒贷降低利率的新闻被报道后,就有从业者朋友跟我提到一个观点:微粒贷一直是以「白名单」的形式开展业务,它们有庞大的优质客群作为基础。降低利率的同时,其实只要提高用户的准入门槛就可以了。

这个逻辑其实和如今银行拓展信用卡用户、推广现金借款的逻辑一样。换言之,它们本身就拥有数量庞大的低风险用户,因此有能力选择低利率、低风险,同样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客群下沉并提高利率

但是对于长期以来主要面向「下沉人群」的现金贷平台而言,它们做的就是高风险的生意,所谓的大数据风控到底能提供多大价值外界不得而知,但是一旦利率降低,大多数平台都难以为继却是事实。

它们所能触达和掌控的客群,只能是被持牌机构等覆盖不了或者排除在外的相对高风险客群。因此,这些平台很难在降低利率的同时控制好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利率更像是一种减少收益却不见得降低坏账的自杀式行为。

去年底,英国最大的网络贷款平台Wonga宣告破产重组。其原因就在于曾经的超高利率、强力催收等商业模式受到监管限制,而在重新调整策略之后,公司从此前的大幅盈利转入亏损状态。国内的现金贷平台在2017年底的那一轮监管风暴后,经历了类似的洗牌。

2

当然,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之下,现金贷行业换了不同的形态和马甲,「春风吹又生」(传送门:《现金贷不死》)。

抛开那些被公安部打击的「套路贷」不谈,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现金贷平台,从导流到利率标准再到催收方式,看起来都越来越趋于规范。比如有牌照(小贷牌照)、有场景(信用卡分期、电商平台),或者利用「助贷」模式直接跳过放贷环节。

事实上,贷款+保险的模式,也并非现金贷独创。以往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借贷业务时,也有不少要求借款人购买人身意外险,主要是为了避免借款人出现意外时,金融机构蒙受损失。在某个层面来看,搭售保险在逻辑上也是合理的。

但是真的必要,还是变相收费,监管部门显然自有判断。在此次整治保险产品之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5月31日下发了《关于提请对部分「现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函》。函件显示:

近期有舆论信息反映,部分平台通过手机回租违规放贷、强行搭售会员服务和商品变相抬高利率、恶意致借款人逾期、虚假购物再转卖放贷等手段,逃避监管,变相开展「现金贷」业务,坑害金融消费者,对此互金整治小组办公室提请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小组办公室对乱象进行清理整顿。

这种对于现金贷行业的整治升级体现在方方面面。

如果说2017年底的摸底排查、利率限制等还聚焦在对现金贷平台本身的整治,那么随后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则扩大至现金贷平台的业务链,市场的各个参与方,尤其是作为资金来源的持牌机构。在不久之前,监管也曾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文,关掉其非法现金贷平台的支付通道。

再比如,「141号文」,当时许多与银行开展合作的「助贷」合作的平台,业务都曾一度停摆。而后,在选择合作平台时,持牌机构对于平台风控能力的考察、产品利率的合规等都会有更严格的限制。

持续不断的监管升级,精准地「狙击」了现金贷的各个业务环节,包括合作机构,这使得期商业模式更难以持续。

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是P2P行业,在暴风将至时,最先切断关系的就是那些「存管」银行。例如,不久前,安徽省首家民营银行新安银行就再次发布公告,解除与部分P2P平台的存管协议,从年初至今共与31家平台解除了合作关系。

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观点,高压之下,现金贷行业终将进一步分化、洗牌,而越是服务于「下沉市场」,也就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评论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全部评论总共{{comment.total}}条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item.c_Content}}

    {{item.c_ReplyCount}}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没有更多了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