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从成立的第一天,就被了寄予厚望,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纳斯达克”。
它也确实没让人失望。昨日晚间,首批三家申报企业通过科创板上市大考,这三家分别为微芯生物、安集科技、天准科技。从申报材料获得受理,到成功过会,三家企业仅耗时约两个月,再一次验证了科创板的高效。
而远在纽约、叱咤华尔街的纳斯达克,至今已经48岁。它历经了不惑,又即将到达知天命的年纪。但实时变化、竞争残酷的资本市场,真的能让它知天命吗?
似乎很难。
比如最近的一场风波,即2018年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史上最长时间的停摆,美国证券交易所工作暂停,股市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动荡,纳斯达克本身会遭受到本地风向的影响;另外,它的一些“后继者”似乎也开始威胁了纳斯达克的地位。
据经济日报报道,A股新股发行市场自2018年四季度后显露复苏迹象。今年一季度共有31家国内企业成功登陆沪深两市,环比上升72.22%。预计今年后3个季度,A股市场IPO活跃度将随之提高,科创板今年将贡献较多的新上市企业。受到国内科创板启动影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情有所减小,美股中企IPO数量大不如前。
具体来看,至2019年一季度,共有39家企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其中,中国企业有7家,环比下降36.36%,同比下降30%;募资规模共计19.73亿元,环比下降80.68%,同比去年下降90.68%。此前,2018年3月份美国市场中企IPO规模达203亿元。
从上述的数据看,科创板似乎是“后生可畏”,但对于成长了这么多年的纳斯达克,或许可能只是小case?
从科创板到纳斯达克,距离不光是年龄造成的
纳斯达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 成立于1971年,在世界上主要的股票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并且是首家电子化的交易市场,设立初衷是为了规范混乱的场外交易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据了解,目前每天在美国市场上换手的股票中有超过半数的交易是在纳斯达克上进行的,将近有5400家公司的证券在这个市场上挂牌,孵化出了微软、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巨头。
虽然2018年年底的政府停摆风波给美国股市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事实上从2019年至今,Lyft已经上市,Uber、Pinterest、Zoom已经IPO,还有Slack等公司蓄势待发,美国科技股基本蠢蠢欲动,形势仍处于向上的状态。
中国的科创板是2018年11月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进博会上宣布设立的,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以此希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也主要面向高科技性的中小型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从目前申报企业的科创板IPO历程来看,高效、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是科创板IPO的鲜明特征。目的一样,对象一致,难怪科创板被冠上了纳斯达克的帽子。不过这种“高仿”,还远远不是科创板亦步亦趋就能成长为纳斯达克的。
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一,资本市场逻辑也有很大不同,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学习经验?比如纳斯达克历经的市场分层改革是否有借鉴之处?遇到经济危机,金融体系崩塌又有何破解之法?以及等等的问题。
纳斯达克前副主席David Weild 受邀参加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和亿欧公司主办的“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一同为您揭晓答案。
他曾任纳斯达克副主席及执行委员会成员。在任纳斯达克副主席期间,监管过包括英伟达,赛尔基因,脸书,贝莱德在内,多家公司的募股程序;创办纳斯达克市场情报台,第一时间为上市公司提供市场和股票信息。他还被誉为美“JOBS法之父”。该法案旨在放宽美国法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程序及融资成本;完善美国中、小型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方式,以鼓励及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