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

深度: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突围致胜?

创融界 时间:2023-04-12 10:53:45

20年里,中国光伏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天合光能、协鑫科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晶科能源等产业巨头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和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产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超过70%。2018年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量持续走高,时至今日,已经构建出了光伏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实践教授龚焱将过去中国光伏产业的突围比作一场“割喉式”的、残忍真实的商业竞争。巨浪翻滚下,我们看到创新所带来的产业迭代,以及一个个后发先至的故事。中国光伏20年揭示了这样一个商业寓言:对于一个笃信长期主义的行业来说,技术主导,持续创新,拥有战略定力冷静布局的企业更有可能收获自己的时代。

2012年夏末,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结束阿尔卑斯山区的度假后再次来到中国,这次出访距离其上次访华不足7个月。作为在任期间访问中国次数最多的欧洲领导人,默克尔一直为德国及欧盟承担着“沟通管道”的角色。

默克尔的这次出行备受关注。在她抵达中国6天后,以Solar World为代表的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将宣布立案,产品调查范畴将包含光伏组件、硅片等关键零部件,总货值超过200亿美元。今天来看,这也是欧盟最大的一笔对华贸易诉讼。市场对默克尔期望甚高,因为在那一年,中国刚刚超过美国,成为在德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占德国外商投资总额的20%。

但默克尔最终没能带来实质性的好消息。2012年9月6日,中国光伏企业如期等来了欧盟委员会的正式立案通知。事实上,这一雪上加霜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在不久前的5月,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彼时,中国大陆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3%,而欧洲和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60%。

回看这场欧美针对中国公司“双反”调查,影响因素颇多。例如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及此后触发的欧债危机削弱了西方世界对光伏行业的补贴意愿。补贴退坡后,欧美大部分光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即使是美国国会“优先战略”一号成员的Solyndra也未能幸免。但真正将矛头引向中国的是,2011年美国头部光伏企业在破产申请中指责中国光伏产品的低价倾销。

这种针对性的产业摩擦仅是开始。据福布斯中国统计,自2011年以来,中国光伏行业共遭遇美国及欧盟5轮主要制裁。此外,还有诸如奥巴马政府推出的新光伏贸易保护措施,该政策将产品范围从光伏电池扩大到光伏组件、层压板、面板等,产地范围从中国大陆扩展到中国台湾地区。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3,250亿元的中国光伏产品加征10%关税等。

在世界商业发展历史中,光伏和半导体一样,最开始都表现出一种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竞争态势,以至于这类行业时常会在国际舆论中被过度神话甚至妖魔化。相较于更面向C端的互联网技术,光伏产业可谓是长坡厚雪——不仅在发展初期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人才投入,还因为带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也更容易受到政策、舆论和环境的影响。

过去30年,中国光伏在险象环生的市场中,完成了三次系统性的成长与造富热潮

第一次是90年代中后期。经历第三次石油危机后,全球可再生能源与清洁技术成为时代最吸金的故事。德国在90年代初推出万户太阳能屋顶计划。1996年中国的光明工程通过巨额现金补贴将太阳能电池板推向本土市场,并由此诞生了如阳光电源、江苏赛维、无锡尚德等中国第一批光伏企业。

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初期,猛烈补贴带来的市场需求幻觉创造了庞大的光伏消费需求,将海外多晶硅价格推向高位。此时,中国的光伏产业开始向更上游的原材料渗透,诞生了如保利协鑫(已更名为“协鑫科技”)、通威等第二代光伏企业。

第三次系统性成长机会发生在最近5年。光伏技术终于丢开补贴拐杖,实现市场化。这也意味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终于和煤电等化石能源发电站在了一条商业起跑线上,企业竞争力完全依靠成熟的技术突破、大规模产业化,与绞肉机式的成本下移。其中,以隆基为代表的企业突破了单晶硅技术,将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到了22%以上。华为、上能电气、阳光电源、锦浪科技所推出的新一代逆变器产品则将电转化效率使用寿命进一步推高。

此外,在2018 年,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态度终于产生了分歧。这一年,欧洲“双反”停止,美国继续推出 301 条款。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对美太阳能电池出口额虽然骤降 93.4%,而与欧洲的光伏贸易同比增 250%。与此同时,中国海关统计的光伏电池对外总出口额由 135 亿美元增长至 191 亿美元,增幅达 19.6%。而之后的2019 年,即使美国301 条款税率继续升级,中国光伏电池对外出口贸易额依然获得了41.3%的正增长。

至此,中国光伏行业在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的背景下终于走出制裁阴影,并真正开始横扫海外市场。在这漫长的技术演进与商业化落地进程中,真正能跨越周期的企业并不多。但光伏企业提供了独特视角,以重新了解中国科技产业的诞生与全球化故事。

评论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全部评论总共{{comment.total}}条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item.c_Content}}

    {{item.c_ReplyCount}}
    • {{item.c_AuthorUsername}} {{item.c_CreateTime}}

    没有更多了

    还未登录?马上去 登录 后评论

没有更多了